中日家庭教育浅析论文【3篇】

更新时间:2023-12-10 来源:家庭教育 点击:

【www.slgbzc.com--家庭教育】

中日家庭教育浅析论文1

  1中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

  1.1灌输教育法

  主要是系统地向中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单向的理论灌输为主。这种方法运用在中学的德育课程中,不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方法,不利于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利用典型的案例以启发教育学生的方法。典型教育法分为正面典型示范法和反面典型警示法。正面典型示范法也叫榜样示范法,以先进的典型来感染和启发学生。反面典型警示法是以错误的典型为反面教材来告诫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从中受到启发的教育。这种方法尽量少用,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日本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

  2.1特别设置了

  “道德时间”法这种课程是日本中学德育中一种公开化的方法,这是日本为强化专门的道德教育所采取的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独特做法,特设“道德时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提高道德的实践能力。

  2.2心理咨询法

  在日本中学中设有谈话室,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中日中学德育方法异同及对我国启示

  3.1中日中学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在中学都开设了德育的课程,教师通过课堂的讲述来传达知识。而且国家也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的开设,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2中日中学德育方法的不同点

  3.2.1中国德育方法单一,日本“三位一体”方法。中国的德育主要是学校的德育教育,把家庭、社区与学校联合起来进行教育还是很少的,正处在摸索的过程中。日本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还设有一些家庭教育设施,对家庭教育给予补助,以社区为单位,发挥社区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社区的福利院做义务劳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心。

  3.2.2中国侧重学生成绩,日本开设“青少年辅导中心”。中国的中学开设思想品德课,最终会以考试的形式来评定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单纯地学为目的,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专门设有“青少年辅导中心”,专门收留那些犯有错误又不构成犯罪的青少年,该中心与学校、家长有联系,学生改正错误便可以回学校上学,这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作用。

  4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4.1加强中学的心理健康咨询

  中学的学生处于叛逆的严重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虽然国家明文规定要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但在目前的中学很少有设立的,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拥有独特的性格,所以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室,以防止学生心理不健康,出现自杀的现象。

  4.2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作

  在学校中,教师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管理学生的观念,用正确的方法管理学生,让家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隐私,使教师和家长形成良好的沟通,促进学生个人习惯和行为的培养。

  通过与日本中学德育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中学道德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改善中学道德教育的方法,不断学习日本的优点,从而使我国的中学道德教育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檀传宝.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中日家庭教育浅析论文2

【摘 要】 家庭教育是整个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儿童教育的基础。日本家庭十分重视“四重”教育,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则出现“三重三轻”现象。因此,借鉴日本家庭教育中的先进理念,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要大力培养子女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意志力、及人品素质,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核心;中国;日本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良好运转的载体。而家庭教育则是整个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儿童教育的基础。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尤其同为东方国度的日本的家庭教育经验更值得借鉴。

一、培养目标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就将重点转入国家的经济建设,教育也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得到振兴,现在日本年轻的一代家长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多数人主张“少生优育”。同时,日本是一个国土和资源都十分匮乏的国家,人口众多直接导致了生存压力增加,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因此,尽管教育理念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日本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尤其是个性的发展。

相比较而言,“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更是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通通寄托在子女身上,对他们寄予过于殷切的希望,宁愿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只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二、教育核心及理念

1、日本

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风俗习惯。日本的家庭教育核心在于生活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学会照顾好自己并且照顾好生活中需要照顾的人。

(1)重礼仪、孝亲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离家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为培养孩子的体贴、感动之心,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影响。比如,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2)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子女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子女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在日本,家长让孩子冬季也穿短装,洗冷水澡,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日本家长把这看作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是让孩子具备接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人能否正确履行其生活职责的必备条件。这些看上去的小事实际上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

(3)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小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通过这种方式,对于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日本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们还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4)重创造、创新教育。日本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情神,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通过“四重”教育培养出来的日本孩子普遍知书达礼,吃苦能力、自力能力强,因而日本的国民素质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2、中国

中国自古就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的故事中就可见一斑。今天的中国家庭更是以孩子为轴心,并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智育。在施教过程中,许多家长的教育重点不知不觉地倾向于智力开发,出现“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养;重智力培养,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我国的家庭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无论是吃、穿、带、用、玩,只要孩子想要,家长总是千方百计满足要求,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家长不惜花高价给孩子报各种名目繁杂的辅导班、特长班,孩子在家庭中备受呵护与钟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三、启示

第一,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西方有一句名言:“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第二,品德重于学问,细节决定命运。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与尊重。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第三,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第四,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

第五,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承担责任;懂得沟通与欣赏;执着而自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协作能力。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这一环节,我们在借鉴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结合中国实际来进行。每个家庭都应该清醒看到重智轻德的不良后果,认识科学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融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品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一体,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日家庭教育浅析论文3

  【摘 要】鉴于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和日本研究者对幼儿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和思考,众多研究者从家庭教育观念,家长教育期望,家长教育行为等多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探讨和文献梳理,试图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还为我们开展有关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教育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启示:要注重儿童所处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强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也要关注家庭教育的“生态性”。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中日比较;生态

  学前阶段的儿童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与父母保持身体和心理上的密切依恋关系,需要父母必要的甚至是全部的帮助。儿童的这种未成熟状态决定了他们必然要接受来自家庭教育的巨大影响。因此,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以后的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正如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儿童初生几年的最初阶段。正是这个事情,儿童的脑和感觉器官才发展得特别急遽,许多偶然的联想―人的心理基础,特别迅速地形成起来,牢固起来。”[1]国际一些主要媒体和组织近几年来的民意调查,如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Expedia对4 000多名欧美酒店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日本旅客在礼节、举止、整洁、安静等诸多项目中获得第一,并且综合排名位于各国榜首。[2]日本人之所以获得如此好评,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为主要的因素,因为家庭是教育的原点,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报告》(2000年)指出,“如果教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家庭教育可能就是这条长河第一滴清纯的水”。通过文献分析,归纳了研究者关注幼儿家庭教育中日比较问题的理论框架,梳理多个中日幼儿家庭教育比较的角度,并对下一步如何研究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一、多角度比较中日幼儿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比较

  杨丽珠、李灵和田中敏明(1999年)对少子化时代下中、日、韩三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做了跨文化的比较。首先在儿童发展观上,中日韩家长没有明显的差异,总体上都比较重视教育和培养的作用。其次在对幼儿忧虑的事情上,三国家长都比较关心幼儿体质的发展和性格的培养,中国家长很担心幼儿学习和纪律的问题,韩国家长重视体质和上进心的问题。最后,在幼儿的教育期望和儿童教育策略上,三国家长也有明显差异,中国幼儿家长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孝敬父母的人,而日本则为有兴趣且快乐生活的人。中国家长在于幼儿交往上感到困难,而日本和韩国更多的是养育方法的困惑。

  徐海青,傅毅,周爱琴,刘兴莲(2007年)对中日两国3岁儿童母亲教育观现状做的研究表明中日两国母亲在对子女学历的期待,将来的期待以及对子女职业的期待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实行“早期教育”会对子女的能力有所提高和发展的问题上:中国母亲持肯定态度,而日本母亲持否定态度。

  一见真理子教授在她的一系列国际观察,尤其是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关注和研究中发现:①中国的家长更愿意相信“三岁神话”,对子女的期待和关注度高。②中国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中存在性别差异。③在母子一体感上,中国和日本的家长没有显著差异。④对于从0岁开始的教育这个问题,中日家长持不同意见,中国家长觉的无法想象,日本的家长则比较认同。⑤相对于中国家长的明确态度,日本家长在选择上比较模糊,不确定的选择比较多,倾向于选择与政府导向一致的选项。[3]

  (二)家长教育期望的比较

  桑标(2001年)对家长对幼儿的行为期待做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家长对幼儿行为能力期望的高低依次为自我控制、主动积极、合作协调、独立自主;日本母亲则为合作协调、自我控制、主动积极、独立自主。总体上中国母亲对幼儿的期望高于日本母亲,中日两国母亲职业层次和文化程度较高者对孩子行为的期望值普遍高些。

  周爱保,陈斌和青柳肇(2007年)分析了幼儿做事能力与家长教育期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与日本之间、日本与韩国之间幼儿做事能力差异显著,而中国与韩国差异不显著;中国家长与日本家长之间、日本家长与韩国家长之间对幼儿做事能力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而中国家长与韩国家长差异不显著;幼儿的做事能力与家长对幼儿做事能力的期望显著相关,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内田伸子在她的读写能力的获得与家庭教育的研究中发现,中日幼儿在读写能力的获得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上有不同,在日本3-5岁的幼儿中,宽容型家庭教育的幼儿在单词记忆上得分较高,而在中国,3岁的幼儿是宽容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得分高,4-5岁的幼儿是专制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得分高。此外,她还得出结论,经济的差别与幼儿读写能力的获得有显著相关。[4]

  (三)家长教育行为的比较

  南丁和曹凤仙(2001年)对中日幼儿家长教育行动(行为)做了中日比较。对“和孩子一同玩耍、游戏”、“让孩子帮助做家务”、“适时批评或表扬”等问题的回答率,中日两国大致相同。但是,总是“什么事都替孩子想到做到”的家长,日本仅0.9%,中国为41%,从这个有很大差异的数字是否也可以看出中国家长过度保护的状况。对“教孩子读书写字”这一问题的回答,日本占16.7%,中国占41.8%。日本的家长有些在家里教孩子读书写字(国公立幼儿园几乎是不教的)。但在中国的家庭,不教的仅2%。,日本约一半以上的家长会经常“和孩子聊天”,而中国由于大多数家庭是双职工,与日本相比,家长和孩子谈话聊天的时间就比较少。

  田中敏明在他系列的中,日,韩的家庭教育比较研究中,对亲子交流,教育期待,幼儿游戏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发现:①中国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待过高,物质层面的满足多,而日本的家长则要增加与子女的交流时间。②中国的家长应增加子女户外和集体游戏的时间和场地,而日本的家长应与子女共进早餐,增加与子女共处的时间和机会。[5]

  (四)父亲参与育儿的比较

  金洁和田晓虹(2009年)对父亲在家庭中的教育行为做了比较。在“一起用餐”问题上“有时这样做”的日本有54.5%,中国有31.3%,“经常这样做”的日本有42.9%,中国有61.7%;“一起游戏”问题上“有时这样做”或“经常这样做”的日本有90.2%,中国有94.6%;差异不是很明显。在一些教育行为上,比如“准备或帮助穿衣”“帮助或以前入浴”等问题上,中日父亲还是有显著差异的。中国父亲在“帮助或一起入浴”问题上有81.9%的日本父亲“经常这样做”或“有时这样做”,中国有65.6%的父亲“经常这样做”或“有时这样做”,在“准备或帮助穿衣”问题上日本父亲有72.3%“经常这样做”或“有时这样做”,中国父亲有89.5%。

  二、中日幼儿家庭教育比较的启示

  布朗芬布伦纳(1979)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儿童的成长环境,该理论提出的四个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中的三个都与父母卷入儿童教育有直接关系,其中的微观系统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家庭的父母教育卷入。从目前国内外对中日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来看,中日两国家长在与幼儿教育上有很多的不同,差异明显。研究比较集中在家长教育观,教育行为对幼儿的直接影响,也就是微观系统的研究,对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社会的家庭教育指导系统,社会意识形态等对家长的教育观,教育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将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猛.兰州城区大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2](日)最良の光客は日本人、が最?英社が“定”[N].日本新,2007-07-13.

  [3]一见真理子.中国の幼教育は、今.

  [4]内田伸子.幼のリテラシ得に及ぼす社会文化的要因の影 格差、しつけスタイルとの [日中越蒙国比2008年 日本の果]

本文来源:http://www.slgbzc.com/ertongjiaoyu/12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