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考前作文突破

更新时间:2014-12-29 来源:浙江 点击:

【www.slgbzc.com--浙江】

前言

对于高考作文而言,考前的精心预备和考场上的自觉生成,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至于哪个更重要?写作时要更侧重于哪一方面?则需要根据个人情况仔细斟酌——

  

 

每一篇高分作文都离不开考前的精心预备,这种预备通过读书、生活、打磨“拿手文”,预备熟练的框架结构、丰富的题材内容、深刻的思想情感。

 

高考高分作文究竟高在哪里?记叙文,往往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情理交织;议论文,通常是逻辑严密、有理有据、生动形象;散文,则表现为轻灵曼妙、珠圆玉润、深度纵横。这些佳作妙文看似现场写作、临场生成,但所谓“妙手非偶得之”,佳作绝非偶成,每一篇高分作文都离不开考前的精心预备。这种预备不是僵化地背诵几篇预选的素材,更不是押宝式地考前猜题或押题,而是通过读书、生活、打磨“拿手文”,来预备熟练的框架结构、丰富的题材内容、深刻的思想情感。

一、通过阅读来预备。

阅读积累可以帮助你透视对社会、历史的思考。用阅读来为写作打基石有两大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让作文思想深刻;二是积累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阅读的方法可以先从读透一本书,研究一个人开始。多维思考,多向积累。写作时,材料就可以信手拈来。比如,2016年考生马萱反复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积累以下主题:作家的使命;人性多元论;理性与感性;坚定追梦;慈善和同情心;灵魂的驱使;良心;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获得美;挫折磨难;朝圣者;文学梦(艺术)与金融;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取舍;放弃与得到;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生命的饱满与充实;孤独;对平庸生活的挑战;安逸和刺激两种生活模式等十几个主题。她这一个材料可以用于很多主题的写作。

随着阅读的推进,你必须推着自己往前走,读更多更深的书,敢于读深层次的题材,提高自己的阅读层次,哪怕是暂时的干涩读不懂。最好进行专题阅读,使写作的素材更有深度。比如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140分的吴呈杰同学因为有沈从文笔下的乡土情结,以“中国乡村”为主题做了深度阅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梁鸿《中国在梁庄》、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何伟《江城》等。他还探讨外国文学中心灵故乡的意义,如毛姆《月亮和六便士》、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等。高考作文以此为主题取得高分。

二、感悟生活来预备。

感受生活,就是感悟生命,体察人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写作就要反映生活,文章才会有趣味有意义。多去看看身边的事,关注身边的人,不是只有书中才有素材和道理。

注重生活的人,才会写出有趣的作文。比如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132分的孙冠群同学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话说吃饭》,就源于她对生活的关注。这篇高分作文她通过谈吃饭来表达“在别人无话可说处说出自己富有个性的看法”。在平时的随笔中,她就说,虽然人人都会吃饭,但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吃饭,而她恰恰关注到了。这篇作文的灵感来自三处,她说:“第一个灵感来自于我在吃饭时听到的一段对话:同学为了写作业放弃吃饭,少了抚慰肠胃的享受。第二个灵感来自于我在西安吃羊肉泡馍碰到的一位老先生,他吃羊肉泡馍的过程堪称行云流水,让我印象颇深,就像一个仪式。第三个灵感是来自于‘细嚼慢咽’的祖训和我们家吃饭必须是安静的规矩,让我感悟到了‘细嚼慢咽’背后的深意是生活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冲锋,也该有停下来积蓄力量的时刻,这样才能更好地出发。” 高考中她以三个副标题——吃饭·享受、吃饭·仪式 、吃饭·静心来布置全文,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一篇佳作就形成了。这样的文章充满着生活气息,高考得到高分,想必这是最打动阅卷老师的一点。

三、打磨架构来预备。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擅长的文体,在高三的后半期,要建立自己所擅长的文章架构。

以目前高考中比较容易得高分的议论性散文为例,平时的模考中,自己的写作结构上必须有相对固定的模板。练习逻辑的要诀有两个:一是找自己的语文老师去沟通。因为议论文的逻辑漏洞常常自己很难意识到,咨询老师是一种高效的进步方法。二是拆解高分作文的框架。例如2016年高考语文131分的吴语嫣同学在经验介绍中说:“我在临近高考的十几天,寻找一篇文风最对路的二模高分议论文,细细拆解了它的框架,并且根据我自己的风格写作加以改造。然后,用这个框架连续练习了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每一篇都力求60分以上,冲击65分,最后我高考也使用了这个框架,取得了漂亮的分数。”

高考作文是一种艺术,是一个考查能力的门槛,而考前的种种预备将是获取高分的保障。

  

 

佳作妙文贵在自觉生成

真正的考场佳作妙文,当然需要“准备”和“预设”,然而更重要的是“自觉生成”。

高考佳作妙文向来倍受瞩目,有老师认为“好作文都是有备而来的”,甚至有学生“带着准备进考场”。这原本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学生若是僵化地拿“预备”充“作文”,却不是明智之举。过分依赖考前的准备,反会让作文有宿构之嫌,且难以切合命题意旨。真正的考场佳作妙文,尽管需要“准备”和“预设”,但更需要考场构思写作的“自觉生成”。

一、以命题材料自觉唤醒生活体验

高考作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作文命题的意旨规定了写作的方向和范围。命题材料是作文构思的触发点,考生只有从命题材料出发,唤醒记忆中最为深刻的生活体验,才能自觉生成源自肺腑的真情实作,也才能更契合考场作文的命题意旨。否则,简单套用考前预备的材料,难免嫁接拙劣、貌合神离,给阅卷老师以“非驴非马”“堆砌材料”“宿构写作”等不良印象。

例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命题材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与“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具有内在的辩证性,“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与“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更给人以深刻的思辨性,而“个性的彰显”与“创新意识的闪现”则进一步引导考生辩证看待问题、积极规划人生。命题材料具有极强的现场思辨色彩,考生若僵化地套用预备素材,极有可能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要么事件反映不了中心,要么论据证明不了观点,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或“对症下药”。

写作原本就是自觉生成的实践活动,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厚积淀、深刻体验和深度思考,借考场作文这个“触发点”喷涌成篇的自觉生成。相对于考前的“预备”甚至“预设”,基于命题材料而对生活体验、阅读积累和思考沉淀的现场调动,更容易自觉生成考场佳作妙文,也更加符合命题意旨。

在构思写作过程中,考生刻意准备的素材往往很难插入现场的写作思维链。因而,考生只有从审题构思出发,自觉生成地联缀起平时的素材积淀,才会使文章表达浑然一体、流畅自然。

二、以现场表达自觉抒写真知灼见

写作是最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是写作者内心世界独特的心灵表达,是源自写作者自身生命的独特感悟,是写作者思想情感的“自觉”流淌。好作文的真情妙思一定源于作者厚积薄发的自觉生成与现场表达。例如高考满分作文《闭口若悬河》的片段:

天地之大,莫过无边。日月之辉,莫过无限。碑石之妙,莫过无字。有字则有限,有文则有止。有限则难尽,有止则难全。

所有蝇营狗苟,絮絮叨叨,往往更显个性的卑污;什么也不说,却深沉若渊,傲岸的自我屹立于天地之间。中华大地,是不妨多立几座无字碑的。

像这样的思考与表达,即便其他考生可以事先预备“无字碑”的素材,也难以生发出如此深刻的独特思辨,尤其难得立足于家国、着眼于兴衰的高远视野观照,以及那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意味。

考场佳作妙文中的真情妙思、真知灼见,绝非临考前准备几则素材就能“生成”的。只有身处考场作文的情境,基于命题材料的构思,现场调动生活的积累,动情地联系生活体验,动心地联想生活素材,才能走进“自觉生成”的现场写作,写出富有情思、牵动人心的佳作妙文。

因此,高考作文备考固然需要考前的“准备”和“预设”,但基于生活积累的“自觉”和现场写作的“生成”显然更有价值。

  

责编:苏小研

本文来源:http://www.slgbzc.com/zhongkao/1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