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572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3-08-22 来源:行为习惯 点击:

【www.slgbzc.com--行为习惯】

第一篇: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572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养成教育就是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明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及时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下面我想谈谈从“秃头论证”与“谷堆论证”两个理论得到的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一、防微杜渐——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古希腊诡辩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秃头论证”理论,它包含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样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经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这个理论告诉人们“少一根头发”对整头的头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对事物当前的性质起不到任何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在这种微不足道的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将引发事物质的变化。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首先要防止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秃头论证”理论告诉我们,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要防微杜渐,从“早”从“小”抓起。

  从“早”抓起,即从第一根头发的脱落抓起。例如,一个学生出于好奇偶然进了一次网吧,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教育,他就可能进第二次,第三次,……开始可能只是上网玩游戏,后来可能就会上黄色网站。随着进网吧次数的增加,上网内容的丰富,他就可能成瘾而沉湎于网吧不能自拔。这样,轻者荒废了学业,影响了身体健康;重者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罪人因为上网吧要用钱,如果手头没有钱,就会想法弄钱,或偷或抢。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不良行为的苗头,见微知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帮扶教育,立即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防止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使其健康茁壮成长。

  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又一个寓言故事“小虫与大船”,就因为造船工人造船时用上了一块带有蛀孔的木板,几年后,蛀孔越来越多。最后在风浪中,船沉没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事不小,小事能坏大事。例如,一个学生上课迟到本来是小事,但是很可能因为迟到没听懂这节课老师讲的第一个问题,而第一个问题又是学习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基础,因而整节课没学会。因为这节课没学会,以后的内容就学不会了,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在教室里坐不住,经常逃学,养成逃学的坏习惯,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走上了违反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小事酿成大事,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与“秃头论证”理论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谷堆论证”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不能;再加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还不能;但一直坚持下去,谷堆形成了;而这在开始是被否定的。这个理论与“秃头论证”理论一样,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细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的,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0岁至12岁(幼儿园和小学)。学生在此期间如果养不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到初中高中再要想养成就很困难了。学生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是一张白纸,养成什么习惯,就是什么习惯,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期。所以,小学教育要紧紧抓住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做人、做事、健体、热爱学习等诸多良好行为习惯,为以后创造辉煌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德国天才儿童卡尔·威特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证:卡尔·威特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他一生下来并未显示出“天才”的特质,相反,在婴儿时期反应较为迟钝,似乎有点痴呆。经过其父母的悉心教育培训,让他养成了阅读、自学、自觉等良好习惯,终于成为著名的天才儿童,并在多个学术领域成为权威性的代表。

  与此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例如,训练幼儿自己吃饭、穿衣、洗手、洗脸、整理床铺等自理习惯,训练幼儿、小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训练学生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雷打不动,直到自觉执行为止。心理学上讲“知情意行”,知就是认识,行就是行为。一个人的品德自始至终都会从行为中自觉的表现出来。行为主要来自个人的认识。人的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面是被动的,即不自觉的,往往要别人不断教导,严加约束;第二层面是主动的即可以自觉的去执行;第三层面就是达到自动化的境界。如幼儿一旦经过多次地反复练习学会自己吃饭、穿衣、刷牙后,老师父母就不用操心了,他自然会做好,这就叫做从小养成自理的好习惯了。我们在养成教育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对学生从小事抓起,从严要求,进行反复训练。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要告诉学生凡事要从细节入手,从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出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二篇: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57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信任,以及对我工作的肯定。身为一名年轻教师,自知自己各个方面做的都不够好,有许多地方都处于一个学习阶段,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各位领导老师谅解。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词典上讲,“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可见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证明好习惯是可以培养的。“讲卫生、懂礼貌、守规矩”等等,许多好习惯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让孩子们有个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更要保持家与校的同步,如果坚持做下来一年后就会有明显的成效,时间久了这种习惯就成了孩子们的财富。好习惯养成得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养成好的习惯,就如同为梦想插上了翅膀,它将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定的基石。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行为惯最关键的时期,控制和把握好这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作为教师,不仅是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

  一、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好的习惯。

  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我们要善于加以启发诱导,教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孩子们就会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慢慢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步入小学,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孩子们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可是到了班集体就不一样了,所有的事情都要一起做,但是又不会做,那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老师去教。就拿最简单的值日来说。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教育孩子们爱护它,就像爱护自己家一样爱护班级及学校环境卫生。大家都知道打扫卫生对于一个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家里很多事都是由有家长代劳的,家长不舍得让他们做任何事情。他们什么都不会,什么也做不好。有的低年级老师怕他们做不好就会选择帮助孩子们去做,从不让孩子们打扫卫生。可是我不这样做。当我拿到新生名单那一刻起我便会像幼儿园老师了解新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情况。入学第一天我就会根据孩子们的身高,男女比例,把孩子们分成五组,排成值日表,并根据之前对孩子们的初步了解,临时安排一个值日组长。然后每天手把手教孩子们干活,给孩子们明确分工,每一样活都亲自做示范。刚开始真的特别辛苦,我要一个一个孩子的教,一样活一样活的教,周一到周五,一共五天,每天都重复着教每一组的孩子。就这样,一周下来,孩子们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周开始我跟着他们监督他们干活,一个一个的看,做不明白我就再教。一年级孩子们小,刚开始值日都记不住自己是第几组的,几乎每天都要我提醒,拿名单点名。直到一个月下来孩子们差不多可以独立值日了。每天中午吃完饭,他们都会特别有规律的送餐盘,打扫卫生。直到现在,短短两个月,中午盛饭,送餐盘,打扫卫生都不用我再去指挥了,孩子们也已经形成了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真的是给老师也减轻了很多负担,不用每天絮絮叨叨的嘟囔孩子们,班级规规矩矩的自己看着也舒服。我想:通过自主值日这样一件小事,是可以逐渐培养出孩子们讲卫生的好习惯的。

  二、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及鼓励。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或者是鼓励,他们都会很高兴,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上课经常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鼓励,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特别高。对于一些有进步的学生也要给予适度的鼓励,有时一句“你的进步真大”“你很会动脑筋,真棒!”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参与热情。每次我表扬一个孩子都会留意他的表情神态,感觉他特别自豪,听课状态也更加好了。其他孩子看到他得到了表扬,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孩子们都很努力的表现自己。这样全班的听课状态就都非常的好,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高。让我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到“学习的快乐!”

  三、利用口令带动孩子们学习状态

  低年级孩子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会采取一些小口令调动孩子们的听课状态,比如:老师说“一、二、三”孩子们说“快坐好”,这时孩子们就会主动坐好。我说“小手”孩子们说“背后”等等。一旦发现孩子们状态不好,马上说口令,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当然,这个只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年级的学生会觉得很幼稚,自然也就没有效果了。

  四、培养好习惯要从细节做起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这是培养习惯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例如:课堂上学生的听讲表现,包括坐姿要端正、精神状态要饱满、回答问题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同样,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所以,学校和家长,都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早睡早起,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专心听课,认真作业,礼貌待人等,并从细节抓起。比如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那么在孩子们写字时就要有严格的要求:手离笔尖一寸远,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能中途而废,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想法。每次在孩子们写字时只要发现有坐姿不对的,我马上就说“头”,孩子们说“正”并且马上把头摆正。我说“眼离书本”孩子们马上接“一尺远”。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大部分孩子们就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由于刚入学学生学习起点不同,预习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让学生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方法,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同时要想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好,课后还要及时复习,因为人的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并且,我会每天坚持检查家庭作业,只要是我留的作业,我必须要检查,否则就会有孩子偷懒不写,时间长,自然养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六、创造机会,让学生持之以恒练好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提出学习要求,这仅是训练的开始,还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反复训练,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可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方法反复提醒小学生,(1)暗示法,上课时见学生搞小动作就多看看他几眼或者拍一拍手等,提醒他的注意力。(2)稍停法,见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时候,你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课,沉默那么一分钟,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我一直都是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孩子有小动作,不听讲,我马上停止讲课,直到所有的孩子都瞪着大眼睛看着我时我再继续,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果。(3)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点一点学生的名字,给他提个醒。有时也可以让同桌互相提醒。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七、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低年级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老师一言一行学生都喜欢模仿,所以教师的言行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刻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做什么事都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去接受你的行为习惯。身教是一种无声的教诲,它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如发现地上有脏物,教师要最先弯腰去捡,有的孩子们看到了会像老师学习抢着去捡。这种看似无声而胜有声的示范行动,就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保障。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点小经验,其实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由于自己年轻,经验不足,如果有说的不对地方,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572

  【摘要】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最大差别,就是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别。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一个孩子一直都碌碌无为。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我觉得,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习惯的培养 练习与指导 坚持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92-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可见习惯是如何的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不良生活习惯,在学习中,在生活中,甚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很难让他人接受,从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重要,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最大差别,就是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别。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一个孩子一直都碌碌无为。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我觉得,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无数次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跨国公司要招聘人才,应聘者特别多,经过多轮测试,最后有六位进入面试,当他们被通知依次进入某间房间时,却发现那里空无一人,可是这个时候负责招聘的主管来了,留下了里面个子不高,学历也不是最棒的那个,他们问为什么不面试就决定了他,主管说:“只有他在进门时敲了门,在进门时把脚在踏步上踏了个干净,只有他在进门时轻轻带上门,这些良好的习惯可以决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些人很吃惊,他们没想到竟然输在这个细节上。回顾自己的十年教学经历,我曾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千差万别。

   一、时间习惯的培养

   我们不能因为谈论培养习惯的重要,而一下子对小学生提出一大堆养成习惯的要求。乌申斯基在《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说:“起先应当让孩子习惯于服从2~3项容易达到的要求,别因要求太多和难度太大而限制他的独立性;这样,你才会有把握地相信,孩子会更容易服从你的新的决定。如果一下子用大量的规则去要求孩子,那你就是迫使他去违反它们中间的这一个或那一个规则,因而你想使他养成的习惯也就不可能在他身上扎下根来……”因此,在一个时期内(如一个学期),只能重点培养一两个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时间观念不是很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还小,要学习的时间还早,根据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根据班级的班风要求,每年开学我都会和孩子一起建立科学的时间表,如规定孩子按照学校的时间表起床、吃饭、到校,做功课、打扫卫生等,使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养成在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的好习惯,对于规定的学习任务,我要求孩子们一定要按时完成,绝对不允许出现拖拉和不做的行为!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对于没按规定时间做该做的事情的,(如打扫卫生什么的)绝对不可以听之任之,一定要让他知道自己错哪里?并说出下次怎么做!老师这个时候绝对不可以宽容他,让他觉得小事情不做也可以。只要坚持,最多半个月到一个月,学生就会知道在什么时候干什么了,也不会为没有目的而迷茫。

   二、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为学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而学习有时候是单调的,紧张的。学生从早上起身到晚上睡觉,都是有一定的规定,所以要想把成绩搞上去,必须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所以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

   对于学生的学习,我从不放松,一年级入学初,应该从“明日学具,准备齐全”(每天晚上按第二天课表准备齐学具)“读书写字,姿势正确”(一尺一拳一寸和执笔姿势)等动作性习惯入手培养;一些智慧性习惯,如“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学有目标,学有计划”,则应在五六年级重点培养。

   培养习惯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甲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当务之急是培养他“当天任务,当天完成”的好习惯;学生乙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改正作业和卷面上的错误,那么培养他“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习惯,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对于学生的学习,我只起到了指引的作用,告诉了他们学习方法而已!我要求他们要提前预习课文,预习内容是阅读课文3遍,理解不懂的词语,掌握课文中不会的生字,写下预习中的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就是这么简单,因为有明确的目的,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就不是虎头蛇尾,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先默写课文中要解决的生字,然后找学生读课文,接着就是大家一起听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最后就是让学生提出自己预习时遇见的难题,大家一起解决!等到这些流程结束,一篇文章也在大家的交流中读懂,弄明白了!一篇需要三课时上完的文章,我们一般是1~2课时就结束,余下的时间我会要求学生立即独立完成练习册、补充习题等课外作业,既让他们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又避免了课外作业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同时建立了错题集,对于批改时出现的错误,建议学生重新做一遍,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遵纪习惯的培养

   教师是一面镜子,孩子不仅从教师的言论中受到教育,而且会模仿教师的行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尤其是当有时无意违反了某种规章时,应及时改正,并向孩子说明错在哪里和不改正的危害性。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我刚接手这个班时,由于我的咽喉不好经常有痰。有时我不注意,把痰随意吐在了地上。正是我这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误导了我们班的学生,许多学生也像我一样随地吐痰。

   四、加强行为的练习与指导

    “习惯是人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而养成的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乌申斯基说:“我们应当对这种行为方式经过周密的思考,并把它用简单明了而又尽可能扼要的规则表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这些规则。”一般而言,一个习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连串的一组动作,从而构成一个特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学生要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熟练和养成。

   在练习初期,教师和家长要通过行为示范让学生或孩子模仿,并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在学生或孩子初步掌握行为要领时,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或家长要经常在一旁观察,并做必要的指导;当学生或孩子已经建立了某种行为方式时,应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做,教师或家长只是做偶而的监督和检查。乌申斯基指出:“反复多次地进行某一种活动,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教师是良心的职业,我们的肩上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和有用之人的神圣职责,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明天,一定要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同为孩子们创造美好的未来吧!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论习惯的培养》

   [2]叶圣陶《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摘录》

本文来源:http://www.slgbzc.com/ertongjiaoyu/11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