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感悟范文(通用3篇)

更新时间:2024-01-10 来源:心理健康 点击:

【www.slgbzc.com--心理健康】

第1篇: 心理健康感悟

  我们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经常被我们忽视。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青少年,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青少年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因此,青少年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2篇: 心理健康感悟

  大学生,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总是面对各种心理压力。健康的心理是我们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和基础,要让生活更美好,优良的心理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体系从无到有,从浅到深。慢慢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门心理课的深入中,我对一个问题的认识上有了转变。过总觉得在心理方面上遇到问题时,去询问老师就总会自己被当做一个心里不健康的人,所以很排斥去心理咨询,但是现在,老师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大学生喜怒哀乐是人之本性,各种不良情绪产生需要去引导,去咨询心理老师真的是件很寻常的事情。经过一个学期对心理健康课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我是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要学会去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到心理健康。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我在心理课以及课外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

   一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对于大学生而言,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时刻保持开朗的笑容,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要做到以上需要保持外部环境的平衡,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维持心理健康有可持续性。

   二是学会控制和恰当的释放压力。压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我们前进,而压力一旦过度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最常见的压力就是学业上的压力,其次是人际交往上的压力。在学习上,我们要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要注意适当放松自己。从而减轻自己在学习上的压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要加强自己的自控能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可是如果我们缺乏自控力,还可以克服难事吗?

   我听闻大学是学生在进入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为了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关键时期,大学的环境不仅不同于社会,并且也与学生之前的校园环境大相径庭。这时候自我完善、自我强化是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方面。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尤其是刚刚才步入学校的大一新生,面对新鲜的大学生活,压迫性高中学习结束,极大地考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面临花花绿绿的诱惑时表现了不适应,自控力严重缺失。例如部分大学生因为自己的各种理由去耽搁了自己的学习时间,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网络的世界里。那么什么影响大学生自控能力呢?首先是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是影响自控能力的显著因素之一。大多数大学生新生进入大学之前经历的都是高中严格管理,学生们被学校安排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以及固定的老师。在这种集体式的学习中,学生们不得避免地产生竞争意识。老师和家长们也不停地给学生压力。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上课很轻松,甚至能玩手机,很快就失去过去的紧张约束,使大学生得到了一种放松和自由感。这种放松和自由感很大可能会被外界的各样事物利用迷惑而不断的被扩大,最终会导致大学生自控能力匮乏,学习上挂科,生活上得过且过。

      四是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在课程繁忙的高中,很多学生为了理想和追求,为了考上好的大学,不得不禁锢了爱情。而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于是爱情就涌出,变得光明正大。在大学校园,我们能看到很多牵着手的情侣在校园里漫步。

      我了解到爱情有四个作用:一是激发灵感,二是进一步为神圣的婚姻作准备;其三让男女双方愉悦,可以快乐的生活;其四聊解人生的孤独。但是有些人却并不能端正恋爱态度。如我们经常听到渣男渣女一词。有些人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想去承担责任,这种只图享受、行为应受到所有人的指责。

      我们要摆正爱情的位置。在交往的进行过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忙以及理解。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本着"独立自主,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的原则,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心比心,顾及一下对方的感受,避免去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不让其感到尴尬难受,爱情无疑建立于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它充分考验一个人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人心中都有脆弱的一面,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学会积极排解,而不是放在心里。正如老师所说,不说出别人不知道,问题不会解决。心灵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的乐趣。

      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仅看学习成绩,还要看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有时候软件比硬件更重要。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可是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需要我们要善于去挖掘,总能找到,大学是人生难得的闲瑕时光,不要让小事影响我们一辈子的美好记忆。我要把我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让我学到老用到老!

第3篇: 心理健康感悟

  20***年的11月至12月我幸参加了延边州班主任远程培训,透过二个多月的网络培训,我学到了许多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学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专题后,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我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透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好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资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潜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潜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构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好处。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我或者对自我一种用心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能够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一样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能够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状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那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用心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应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状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一样,能够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忙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这是一种异常行为,包括他自我在内,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到,学生在不一样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一样的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他们要求给予指导,以帮忙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在应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应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用心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不一样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持续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就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用心、顺畅等上方,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群众,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构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就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能够根据本学科教学资料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这样就能够构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超多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光、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资料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齐,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我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我首先务必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我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我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我一向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到达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理解新知识,开拓自我的视野,也能使自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好处。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构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构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必须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slgbzc.com/jiazhangketang/12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