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_

更新时间:2019-09-19 来源:中考语文 点击:

【www.slgbzc.com--中考语文】

">

 

  近年中考中,诗歌赏析题并不乏见,因为中考语文在接轨高考的过程中,不少题型沿用高考题型,诗歌赏析题就属于这样的形式。诗歌赏析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今天小编先与大家分享一下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

  六、设问

  目的是引起注意,启发人进行思考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九、排比

  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本文来源:http://www.slgbzc.com/zhongkao/42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