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开发教材 提高教学效益

更新时间:2016-05-09 来源:小学数学 点击:

【www.slgbzc.com--小学数学】

实验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产物,凝结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有着许多老教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教师在深一脚浅一脚的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实验教材设计起点高、内容跳跃、基础训练度不够、知识体系难以把握等问题成为教研活动的热点话题。在新理念下,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能力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已经成为教学中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和教材实验中产生的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调整、加工或重组,使教学素材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内容更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努力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数学教学的效益。 
   
  一、取舍教材情境吸引现实学生 
   
  学习应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人教版的“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学生所处地域、生活经验等差异,实验教材中的一些背景材料有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出现情境不为教学服务的现象。甚至同一情境运用到不同的学生群体上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如本校一位教师上“乘法初步认识”一课,教材中的游乐场情境是城市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但她去外来民工子弟学校送教时还是用了这个情境,效果却适得其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体验过摩天轮,甚至没有真正看到过它。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什么是摩天轮?哪里有摩天轮?好玩吗?接着其他孩子也纷纷讨论起来,唧唧喳喳没完没了……看来教材的情境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用还是不用以及怎样用,不能一味迷信教材。根据需要取舍是一种尊重学生、尊重教材的行为。如果一个主题情境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的主题情境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况且并非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于从现实情境引入,有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抽象地呈现。教材的更新永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情境图给教师提供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向,它必须由教师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 
   
  二、挖掘例题内涵完善知识体系 
   
  教材例题无非是个例子,仅为教师提供学习内容。教师要在认真钻研例题、挖掘例题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抓住教材想实现的教学本质,了解本课知识的来源、背景,挖掘蕴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还要了解与之联系的相关知识。如果把教材内容当做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教材系统的前后联系,照本宣科,势必出现课内不足课外补、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现象。根据实验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挖掘知识内涵以扩展知识外延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写一个数因数的内容,教材仅仅展示按顺序由小到大的列举写法。而老教材不仅教学生由小到大列举,还出现了一对一对写因数的方法。笔者教学写一个数因数时,这样启发学生:怎样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按因数从小到大写,还可以和思考角度一致的一对对写因数。由于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写法更简捷且易写齐所有因数,学生普遍喜欢用第二种方法。在一对对写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除完全平方数外,其他自然数的因数都是双数个。”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通过挖掘知识内涵引发学生思考,自然生发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知识扩展。又如在《年月日》单元教学中,适当增加关于“农历”的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时时根据实际作好补充。 
  2.调整例题呈现时间达到与学生认知同步 
  知识提前教学是实验教材的一个特点。然而提前教学会造成部分知识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步,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要调整教学次序。如三上《年月日》单元,教材上说:“判断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时侯,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那么1800年、1900年、24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判断很慢,原因是学习年月日知识时,学生还没有学习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而且与年月日相关的科学知识出现在科学书的第八册。因此笔者把年月日知识推到学习了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后再教学。又如六上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经过调整把它和用分数解决问题融合起来教学,这样更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数量关系。 
  3.补充断层性例题以完善知识体系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材料,教师习惯钻研教材例题,却很少去主动修复例题缺失。实验教材内容跳跃,有些学生必会的知识点或学习难点,教材不设例题集中研究但应用却很广,因此往往出现学生“上课一学就会,下课一做就错”的现象。如五上的简易方程,人教版用“等式的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和中学数学接轨,彻底避免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但是教材的例题、练习中都没有出现像“15÷x=3、6-x=2”及等式两边都有未知数的应用性极强的方程。教师就需要补充这样一些必要性的例题教学。增加这样的例题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深化了对“等式原理”的认识。 
  4.重组教材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每个知识点教材都会安排几个例题分课时进行教学。有些例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城市学生来说显得坡度太小,缺乏挑战。教师可以把学生易掌握的例题进行合并,减少课时数。相反,有些知识点的教学中,例题坡度大、课时紧,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教师就要分解课时,加大课时量,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任务。如:计算算理简单的计算课可以合并课时;而如六上“圆的面积”这一内容,实验教材把圆的面积、圆环的面积集中在一个课时教学,显然密度、难度太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合课时还是分课时教学,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又如例题中出现对学生而言情境生疏、数据过于复杂、功能单一等情况,往往需要重组例题,使例题解决更具典型性。 
   
  三、丰富教材习题促进知识巩固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手段。实验教材摒弃了“例题——模仿训练”的模式,注重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灵活地解决问题。相比老教材,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后习题适当加工,弥补教材习题设计的不足、配备的缺失。教材习题的创编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和实践,又是对自身教学经验积淀的挖掘和开发。根据学生实际,笔者常用的策略有以下两种: 
  1.适当补充基本练习 
  实验教材采用一题一例的模式,练习设计无法满足对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训练。没有一定量的基本练习铺底,出错率会相当高,产生学生学不扎实的弊端。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准备几道相应的模仿练习和对比练习,既要让学生“熟能生巧”,又要防止学生“熟而生厌”。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决定补充练习是否使用、使用数量、使用对象。 
  2.加工原有习题 
  在原有教材习题训练的基础上,对习题呈现方式、条件问题、情境等稍作加工就能明显提高其练习价值,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编、一题多答、一问多思等形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考的周密性具有较高价值。学生能在变化中抽象本质,促进知识的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四上有余数除法的教材习题是这样的:学校展示336件昆虫标本,每块展板放48件,可以放满几块展板?不妨把这题改为学校展示338件昆虫标本,每块展板放48件,可以放满几块展板?需要几块展板?这样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空间,体验进一法和去尾法。另外,实验教材的课后习题为了更好地体现科学性、现实性,往往造成数据计算困难。在实际应用中有的可以改变数据,有的数据客观存在不能改变的,可以改变练习方式,等等。 
  3.创编课后习题 
  实验教材的课后习题内容注重联系生活、图文并茂,但习题数量少、知识覆盖面不广。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重视练习求变、求异、求活、求联。从发展学生的能力考虑,综合练习中可适度引进开放题、延伸题,引领学生发现知识中更深一层的关联,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题:李大爷家的院子里原有一个长4米、宽2米的长方形羊圈。他买来20只羊,每只羊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可是羊圈太小,你能帮李大爷出个主意吗?此类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交流,不仅使学生复习了周长一定,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比长方形大的知识,还提出了许多实用性很强的策略。 
  教材的完善任重而道远。教材的二度开发是教材适应本地教学的必由之路,必将使数学课程改革摆脱孰是孰非的无休止的争论,进入一个科学融合、纵深研究、良性发展的轨道。 

本文来源:http://www.slgbzc.com/xiaoxuexuexifangfa/1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