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更新时间:2016-05-08 来源:小学数学 点击:

【www.slgbzc.com--小学数学】

    打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种全新的感觉油然而生。原先单调的例1、例2、例3……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学生爱看的场景图,给数学课堂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丰富了数学教学。 
  一些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用过去的眼光看待新教材,凭借老经验处理新教材,即穿新鞋走老路。也有一些教师则完全抛弃过去教学中形成的优秀教学方法,课堂上自始至终让学生一直处于精神亢奋状态之中,热闹的表面现象并不能掩盖住课堂的实质,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素质也没有得到提高。认真思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应该从认真钻研新教材做起。 
   
  一、把握新教材的理念——传授与构建的结合 
   
  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一般来说,一节完整的课堂学习,是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到达成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学习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距离的长短。因此,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早已见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旧知识。如“认识钟表”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认识钟表的经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不必作为“全新”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小朋友什么时间做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利用钟表进行演示。同时,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钟表上有12个数,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大约几时的概念。由于教学起点恰当,不仅缩短了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且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难点,学得轻松、愉快。 
   
  二、挖掘新教材的资源——数学与生活的结合 
   
  新教材是新理念的基本载体和文本形式,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就要与教材“对话”。能否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教材的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教学“加法估算”时,可通过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对照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大约”可以换成“=”吗?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195+604的得数只是接近800,并不是800,所以不能用“=”。 
  师:在这里,不能用“=”,应该用“≈”。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生:像方便面、波浪、头发……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师生共同书写,并边书写边读) 
  师:如果我带了800元钱,够买下这两样物品吗?为什么? 
  生2:能。因为195加604得799,比800少,所以能买下这两样物品。 
  师:如果用800元钱去买一部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够吗?(206+604≈800) 
  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够。”这时候,有学生站起来反对:“我不同意他的观点,800元钱不够买这两样物品。” 
  师:那你说说理由给大家听一听。 
  生3:虽然这两样物品的价格也约等于800元,但它们的实际价格是有差别的。前面两样物品的实际价格是799元,比800元少一点,所以800元够买两样物品;而后面两样物品的价格是810元,比800元多一点,所以800元不够买两样物品。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加法估算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很零碎,甚至是片面的。如果教师不用恰当的问题加以引导,学生就不会提高认识,仅停留在“≈”的外在形式上,对它的内涵还是不理解。备课时,教师应深挖掘教材资源,既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又让学生理解800只是一个估算值,实际的准确得数可能会比800少一些,也可能会比800多一些。学生理解了“≈”符号的内涵,问题便迎刃而解,获得了深刻的思维训练。 
   
  三、吃透新教材的文本——大局与细节的结合 
   
  一位年轻教师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我发现两个现象:1.学生在数半圆形图中的角时,总有学生数成三个

本文来源:http://www.slgbzc.com/xiaoxuexuexifangfa/1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