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探究,更要有效探究

更新时间:2017-11-04 来源:小学数学 点击:

【www.slgbzc.com--小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新知,体会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探索的情感。然而在当前大力提倡探究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老师忽略了模仿的重要性,一味让学生探究或认为在教学中创新应与传承并重,探究须与模仿同行。 
  案例1:某特级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可以说是当时“探究课”的典范。该老师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教学过程设计简明,主要可分为以下三步: 
   
  一、引入 
   
  1.出示一些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题和笔算题让学生计算。 
  2.借助具体情境:利民超市的张叔叔今天卖出16箱可乐,每箱24瓶,一共卖出多少瓶? 
   
  二、展开 
   
  1.提出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该怎么算呢?) 
  2.独立思考。(每位学生独立探索解题策略。) 
  3.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想法、经验。) 
  4.反馈梳理。(学生汇报解题策略,教师板书记录。)(令人称奇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学生想出了十多种不同计算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探索能力是多么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信任学生。) 
   
  三、小结 
   
  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怎样列竖式计算?你是怎样学会的? 
  这一简单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执教老师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让学生去自主地探索新知,并且体会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探索的情感。 
  是不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在任意一节计算课上推广呢?在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今天,还需要模仿和记忆吗?另一个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案例2:《十几减9》的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熊过生日,一共邀请了15位客人,现在已经来了9位,还有多少位客人没有来? 
  2.列出算式后,学生独立解答。 
  3.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生1: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学生在黑板上摆小棒)先摆15根小棒,再拿掉9根小棒,还剩下6根小棒。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2:我是数出来的:10,11,12, 13,14,15,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3:15-10=5,5+1=6。 
  生4:15-5=10,10-4=6。 
  生5:因为9+6=15,所以15-9=6。 
  4.尝试练习:13-9,17-9。 
  在独立计算后,组织反馈和交流,教师有意识地指名几个基础较差的学生说说算法。 
  师(指黑板):刚才,我们学习了5种不同的方法,你是用哪一种方法算的? 
  生:老师,我一种方法都没学会! 
  反思: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上述教学中,学生展示了多种不同的算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但对一些学生(特别是一些中下学生)而言,5种(甚至更多)算法展示的结果却是“一种方法都没学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事实上,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于不同的算法,有些学生听别人说一遍就理解了,能用了。但有些学生不行,他们需要适当的重复才能理解与消化。上述教学中,算法的展示都是一遍而过,缺少必要的重复,这正是有学生“一种方法都没学会”的主要原因。传统教学中,教师有时只抓住一种方法,让学生机械地练习与记忆算法,抹杀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这显然是需要摒弃的。但当前,多种算法展示平均用力,每种算法都是一遍通过,不顾全体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也值得思考。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将探究与模仿相结合,对一些基本算法(如学生3的方法),在一位学生阐述算法后,有必要请别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复述,或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让学生(特别是一些中下学生)理解并记住一种基本的算法,这也应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两个案例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对基本方法使用的力度存在差异。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机械地理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丰富内涵,一味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绝不能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应做到传承与创新并重,模仿与探究同行!如何有效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切脉问诊”—— 扫描现象 
  1.传统课堂教学的“风寒病灶”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形成课堂教学中的“风寒病灶”。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操作实践,因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培养。 
  2.当前课堂教学的“燥热病灶”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泛化、流于形式。在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中,无一例外地进行合作探究,有的课甚至出现了四五次合作;在自主学习中,课堂放任,教师不作指导,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学习中,不管什么样的知识都让学生来探究……诸多现象导致课堂热热闹闹,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形成课堂教学的“燥热病灶”。 
  二、“分析病根”——提出方案 
  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理”,使课堂教学达到“阴阳调和”,是我们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但是,接受学习对部分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新课程理念是在不否定接受学习的前提下,大力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将这三种学习方式有机统一,与接受学习一起,构成完整的课堂学习方式。 
  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对症下药”——采取措施 
  如何有效探究,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思考: 
  1.从“敲锣打鼓”走向“润物无声”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经过一茬接一茬的课程培训,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理念。可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还存在误区,多数还是把“自主探究”作为一种口号,我们要少喊口号,多做“实事”。 
  探究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为了课堂生成而自主形成的。例如《立体图形的复习》,在练习过程中就能自主形成探究过程: 
  (1)例举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长方体。 
  a b h(单位:分米) 
  1 1 1 
  2 1 0.5() 
  4 2 0.125() 
  …… 
  (2)分别计算以上立方体的表面积。 
  (3)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过程中,学生不但复习了长方体体积、表面积有关知识,而且在不断计算的过程中能自主探究出体积与表面积变化的规律性。这一探究过程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真正的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发进行的。 
  2.从“盲目探究”走向“好雨知时” 
  探究不是盲目的,要讲究时机,有效的探究发生于适当的时间。如同农民耕种,讲究时机,时机成熟了,耕种才能有效。事实上,案例2之所以不成功,和时机也有一定的关系。案例1,是四年级教学内容,学生探究能力相对成熟,掌握的知识也比较丰富,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展开充分研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案例2,是一年级上半学期的内容,有的孩子没有知识基础(当然不能否认部分孩子具备探究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盲目探究,且不加强化,自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好雨知时节”,探究的时机也很重要。 
  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别出心裁,认为只要体现探究的元素就是好课,不遵循学习的规律,盲目探究。例如《5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主要是5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执教老师一上来就是5的认识和组成,然后自主探究4、3、2……设计确实与众不同,也有体现自主探究的理念。但是这样的设计课堂效果如何,有待商榷。或许这样的课下来后,原来会的固然会,原来不会的依旧不会。所以,我们的探究必须把握时机,时机不成熟,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效的。 

本文来源:http://www.slgbzc.com/xiaoxuexuexifangfa/26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