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来了,如何抚慰大宝心理落差

更新时间:2018-11-01 来源:儿童健康 点击:

【www.slgbzc.com--儿童健康】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同胞竞争”。第一个孩子在父母生育第二个孩子时都会有一定的失落感和嫉妒感、以及排斥感,甚至会有一些明显敌意的情绪和举动(5-6岁左右的孩子尤其明显),例如:     经常哭闹;     觉得自己被冷落或者遗弃;     发怒、不讲道理;     呵斥弟弟妹妹;     趁父母不在的时候欺负或者掐打弟弟妹妹等。     这些都是自然界的本能“同胞竞争”现象:有了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孩子之后,为了争夺父母的爱和成长资源,他们之间必然会有比较和竞争。“同胞竞争”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过度紧张,也不要完全无视,关键在于坦然应对,做好对长子的解释、安抚与心理引导。     同胞竞争不是坏现象     对于弟弟妹妹的出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会很自我调整和适应,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敌意”会越来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同胞间的情感,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所谓“手足情”或更为复杂的社会认知也是通过同胞竞争逐渐建立起来的。其中的关键是要父母去妥善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和关注,要“一碗水端平”。     人类是需要社会化的高级群居生物,同胞竞争有利于孩子以后更好地应对社会竞争,有同胞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同胞间的分享、承让、理解和竞争,而这种竞争是有血缘关系的相对安全的竞争,有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逐步提高。     相反,缺乏同胞的成长环境可能不太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庞大的独生子女人群,因此国际上成熟的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内一些研究都倾向于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成年后的工作表现、人际等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事实上,这些研究设计通常都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模式,不能真实地反映纵向的、持久的、成人后的潜在心理行为问题。理想的观察法是建立长期的类队列研究评价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情况,或许可获得更有价值的结果。     独生子女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胞竞争的过程与体验,或更容易形成过度自我、缺乏同理心、缺乏换位思考、缺乏共享和共情能力等心理特质,这容易对日后在成人期的社会化和工作中的团队合作产生某种消极影响。这种状况如果放在一个国家、民族或种族来看待,或更能反映得出来这些潜在的问题。至少在老龄化社会到来、劳动力资源减少、战争威胁存在等方面,独生子女则会显现出更凸显的问题。     如何能让大孩愉快的接受二胎的到来     家长们需要知道的是,第二个孩子的到来,对于第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出现一种“情绪打击”,属于儿童成长中必然经历的生活事件之一,个别特殊情况下可能构成“创伤性体验”。在心理学上,创伤体验指的是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对儿童来说,通常能导致创伤的事件都是比较重大的,例如:     目睹自然灾害、犯罪或战争;     遭受或体验恐怖情景;     遭受躯体或性虐待;     生活遭受重大变故和打击;     父母过世或意外死亡;     意外伤害;     童年期遭受忽视或遗弃、母子依恋缺损;     强制超负荷早期教育或训练等。     弟弟或妹妹的到来,通常不至于造成“创伤”,个别儿童可能会产生严重情绪问题,但多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适应,其间父母的心理支持、安抚以及正确引导极为重要。爸爸妈妈若给较大孩子提供有一种自然、坦然、安全、支持的的保护,则一般会安然度过“竞争”导致的焦虑和排斥心理。     高龄生育二孩的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     二胎政策的放开,可能会引起一波“70后,80初”人群的高龄生育现象。相对于如何引导和安抚第一个孩子的情绪,通过优生优育咨询指导,促进和保障第二胎的质量其实更值得关注。多项研究表明,高龄(父母年龄超过35岁)生产的孩子,患自闭症、脑发育不良、智力低下、脑瘫、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等出生缺陷的风险更高。以自闭症为例,父亲年龄偏大也是高风险之一。     自闭症(学术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脑神经发育异常而引起的发展性障碍,与遗传生物缺陷密切关联,通常在幼儿二岁左右表现出相关异常症状,多在3岁左右可被诊断,个别高功能患儿容易被忽视和误诊。自闭症患儿通常体貌发育正常,但缺乏基本的社交互动能力,并伴有重复刻板的行为动作等,例如自幼可能表现母子依恋异常、缺乏依恋父母、眼动和视线异常移动、对呼唤缺乏反应、不合群、缺乏模仿等;有些幼儿期患儿没有明显的母子分离焦虑,无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等。     凡是早期表现出语言落后、视听觉功能发展异常、好动以及睡眠异常的婴幼儿,建议咨询医生和专家以确诊排查是否为自闭症。因为自闭症迄今仍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指标以及医学治疗方法,大都靠早期康复训练来改善患儿的各种能力。因此建议通过健康宣教来告知和培养家长以及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如何敏队观察自闭症关联的早期可疑症候。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学习方法网儿童学习方法频道。

本文来源:http://www.slgbzc.com/ertongjiaoyu/34928.html